我的加拿大求职/面试心得
转载 来源:nature2010 发表于:2009/06/20 11:18:17 浏览量:1655
今年算是大起大落的一年,充斥着各种“惊喜”,好的,坏的都在一起。不过,危机既是转机,看清了好多人,经历了好多事,收获颇多。本想跨年的时候发这篇日志,不过,不幸地要打工,我提前发了~
为了积攒人品,我自己分享一下在加拿大找工作和面试的经验。算上自己summer student的申请,自己投出了超过100份的申请,一共拿到了11个面试的机会(包括电话面试,笔试),summer student的有3个,一个面试很成功,可惜因为不是PR而被拒,new grad position的8个,第一个拿到的offer,也是唯一一个国内的offer,西门子的SGP,虽然当时也觉得很矛盾,但是,这个offer使我意识到自己不想回国,算是很有收益。SGP算是不错的项目,最后的面试也不是很折磨人,对于国内的同学,我是推荐的,想了解详细情况的可以直接联系我;第二个offer,来自香港,自己当做垫底,不过良心很受煎熬,因为在我看来这并非十分理想的职位,从目前情况看来,我是不会去了,因为移民很神奇的完成了,原本计划去一年左右等移民下来了再回加拿大。
1. 定位
关于自己的定位是找到工作的一个必须的步骤。以我为例,幸亏自己在EPC公司(工程公司)工作过,所以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,在第二次找工作的过程中,我基本没有申请过同类的公司。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二锅头,不算第一梯队,但是在第二梯队里面还是上游,咨询之类的公司也在我的考虑之类,虽然年纪大了,但是梦想还是有的。 再详细的说一下,如果在国内,很多人立志去投行,咨询,很多人做技术,很多人去外企,很多人喜欢国企,在这个过程中,每个人都形成了自我的定位。在加拿大,我们作为国际学生,语言不是我们的长项,学习工程的学生似乎相对的容易找到工作,因为专业角度来说,中国学生通常都有很好的GPa。但是,工程相关的领域也有不同的职位,比如EIT(Engineer-In-Training) position, 有些公司有rotational EIT position,有些公司的position则仅限于某一领域,也有公司又trainee program广招各种专业,这其中对于应聘者自然有不同的要求。有些公司不会选择GPA太高的学生,有些公司则相反,这点就是公司对自己的定位。Over-qualify sometimes equals to not-qualify.
总之,自己喜欢做什么,能做什么应该成为申请工作的基础,较为清晰的定位可以取得较好的投入/产出比例,我开始找工作的早,但是显然,投入/产出的比例不高,这和最初自己的定位不是很清晰是有一定的关系的。当然,没有几个人能从一开始就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定位,在找工作的过程中,通过你投出的职位申请和你收到的面试通知,慢慢的就可以找到这种定位。
2. 简历 & 求职信
简历的准备自然是最重要的环节。U A的Caps和Engineering Employment Centre都有简历修改的服务,Engineering Employment Centre还有cover letter, interview,individual consultation的服务,我建议大家利用已有的资源。很赞Cory和Stancey的专业知识和经历,我自己有幸和他们都聊过,很受益。
国内的同学,有人会准备不同版本的简历来投递,比如咨询公司和大型国企显然关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;我自己没有这样细致的修改简历,但是在qualifications下,针对不同的职位,确实会强调不同的方面;这点我建议大家斟酌,因为,有时候投入太多精力在简历上,会让找工作变得更为吃力。 要有度就好了。如果你信得过我,我也愿意帮你提供我个人的一些意见。
求职信,Cover letter
究竟HR是直接看简历还是cover letter,我是不清楚的,但是有一点就是,HR一定会看cover letter,一封成功的cover letter往往就能让你拿到面试,甚至 最后的offer。这里讲个例子,Air Liquid, 一家很大的法国公司,具体大家可以去google,在国内有扬帆计划,加拿大有Alex Program都是相对高端的轮岗职位,UA的一位同学申请了这个Program,job posting中指明如果会法语的话,请在cover letter中mention,这个哥们没有在cover letter 写我会法语,但是他的cover letter前一半是用法语写的,后一段是用英文写的。最后,他拿到了Alex Program的position. cover letter是你用来打动HR的,应该充分的体现你和这个职位的compatibility,不需要你是最好的,但是需要你是最合适的,如何突出你和职位的这种match,就需要你了解自己的背景和posting的要求。这点,和定位以及下面的stand out都是一致的。
通过我的经验,我发现加拿大这边,HR通常很少参与面试,他们最大的权利来自于筛选简历,面试环节通常都有较为senior的员工和管理人员来做。所以,你在准备cover letter的时候就应该仔细的研究job posting,因为HR不太可能太懂技术,但是他们能做的就是看关键词和你如何展示你的背景。
3. 申请
网上申请
Monster是大多人都会用的网站,但是对于new grad我不是很确定能否特别的有效,至今我的面试都来自学校内部Placepro的posting, 但是,我身边有人通过Monster拿到面试机会,所以大家也不要错过。 我感觉PlacePro是北美校-企合作的网站,很多公司会将co-op/summer student positions放到这个网站上,new grad 甚至一些senior的position也会放在上面,以供校友求职。Placepro在每个合作的院校都有一个portal,这些招聘有针对性。有些公司和一些会有合作关系,倾向招聘这些高校的毕业生,比如Fluor-我的以前工作过的公司,在加拿大有8所合作高校,UA就是其中之一。 所以,我建议大家多留意Caps 和Placepro的posting.
熟人介绍
听说有朋友通过熟人介绍找到工作,这种好事我自己从来没享受过(除了第一份的兼职,至今怀念SKF的小小的办公室),不过,如果能有人推荐,自然是好的。这点,国内国外都一样,这边referral还赚钱,因此这种名利双收的事情,建议大家都做。引用一句广告词,大家好才是真的好。
霸王面
本人的师兄,巨牛无比的人就是勇气过人的,传闻他直飞到公司自荐成功。这,估计也是前无古人的,成为爱城的美谈了。希望师兄不要介意我在这篇日志泄密,如有错误,敬请指教。我觉得师兄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,兄弟姐妹们请自取经验,能为己用就好。不能的就敬仰吧。
招聘会/宣讲会
UA每年一次的大型招聘会是了解企业的很好的机会,不见得能投递出多少简历或者得到回音,但是如果本着了解招聘信息的目的去,也算有收益。在经济不是特别好的时候,大多企业都只是出来做广告,真正招人的不多。宣讲会就基本没有收简历的,我通常都是奔着免费pizza和小礼物去的。个人感觉,这边的企业大多喜欢招本科生,有些公司不招国际学生,最好了解了这些基本原则再投递,免得自己去当分母。
4. 面试
面试基本上有两种information interview and behavior interview,这种是最流行的面试方式,当然,不同的公司是不同的,比如,如果你去Mckinsey,显然你的面试要比这两种难的多,那就是一轮的笔试,和case interview, 也有公司用笔试考察基础知识的,但是估计大多人遇到的还是information interview 和bebavior interview,第一种information interview,顾名思义,就是为了得到信息,比如在面试开始的一部分时间里面,面试官可能会问你过往的经验,自己的经历我觉得要谙熟于心,要很流利的应答,这部分通常不会占很大的比例;behavior interview是最为流行的面试方式,很多公司有设计好的问题供面试官发问,通常面试官会告诉你用STAR approach,就是Situation,Task/Target, Action and Results. 他希望你用非常具体的例子来回答。比如,how do you work with a difficult team member?这种问题算是相对简单的,就是看你如何处理confiict. 你就需要用具体的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。这里关键字是具体!就是说事例要非常的详细和具体,你可以顺着STAR 字母说下去,也可以像小学生作文一样,时间,地点,人物,事件,过程,结果。
我的一个面试官曾经问到一个例子,我用了自己project的一些细节,他连着追问了6个问题,当然,他一方面是对project感兴趣,另一个方面,就像他说的,如果事例是编造的,这种连续的问题就能让你露出破绽。所以,对于事例的选取,我的建议是要自己亲身经历的,要具体,细节要有,能忽悠的大侠尽可发挥,做到滴水不漏就好。
Behavior questions在网上很多,大家可以找来自己练习,我的建议是关于leadership, team work,conflict resolution, customer loyalty, response to changes etc这种比较典型的问题准备至少2个事例。这并非说你需要10多个甚至更多的不同的事例,关于同一个事例进行多角度解读也是非常常见的。通常面试官也不会太为难你。 另外,在如何回答问题这个方面,我建议,大家总结出几点,有逻辑性的回答,虽然不可能将所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准备好,但是同样一个事例,进行多角度的解答,通常就可以很完美的回答;另外,也不要一味的跟着面试官的问题走,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很重要。 比如,how to work with a difficult people,这个问题,我从来不会说别人difficult,抱怨从来就是用来舒缓情绪的(感谢听众们,我经常舒缓情绪),但是解决不了问题。
有一个网站glassdoor,很好,有很多公司的面试题目,和employee review, salary sharing,当然,前提是你要分享你的面试心得,建议大家都去分享,还是那句话,大家好才是真的好。
准备可能问到的面试的题目是自我发现的过程,你会发现,通过这些准备,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;你不可能想到面试官想问的所有的问题,很多问题都是意料之外,比如,乔老爷,曾经问过一个看起来一板一眼的面试者,Are you a virgin? 他关心的不是你是或者不是,而是,你如何面对这种没有意料到的情况,这种问题比直接问你如果处理change,要有效的多。
准备面试的心态也很重要,我认为,准备面试的过程其实还是比较令人享受的,真的煎熬是在面试之后等待消息的阶段。通过准备面试能更清晰的认识自己,学习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。端正的心态往往让找工作相对轻松很多。
另外,每次面试之后都应当反思,总结,以期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,下一次就可以加以注意。
5.Stand out
这点我感觉,只要是你能拿到面试的机会,自然你的背景里面有可以挖掘的地方,但是在面试的里面如何让面试官很impressive,这个我认为就是取决于你个人究竟有多想要这个职位,我的面试里面就有不是特别喜欢的职位,投简历的时候觉得就是去试试,但是这样的心态就会影响到面试准备和最终的表现。所以,当我面了Nova Chemicals 和Highmarks 之后,我就知道没戏。
另外,如何stand out,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,但是最简单的方法自然是全面的了解一个公司,所在行业,和应聘的职位,这点最容易向面试官表明你喜欢这个职位的程度和你做事的风格。通常,面试的最后10-15分钟都会让你来提问,这就是给你发挥的机会,如果你只是问问皮毛的东西,面试官就会认为你只是average,而非十分看重这个公司。
关于这一点,我个人认为自己应该最清楚,你从面试官的角度来考虑,我为什么要雇用你?你怎样能让我过目不忘?注意,如果你是去Case interview,做好case自然就是stand out。
如果你连自己的经历都要想一下才能说,那你很难stand out,别的英文咱可以不会,自己那点事情,要很流利。英文这东西,不管平时说的咋样,面试的时候一定要顺。面试说白了,就是包装自己,就和咱们写paper是一个道理,平时做实验,写程序那是真格的,没人在乎你是不是穿着好几天没洗的实验服,但是写paper,你得说的天花乱坠的,自己这做的有多重要,对以后的研究有什么作用,你要是自己谦虚,那真没辙了。
6. 毅力
找工作是个费劲的活,心累。大家就是要坚持住。虽然,我说是100多投递,但是,加上我没有track的申请,我想要多很多的。在加拿大,我们也算是抢人家的饭碗,多付出一些也很正常的。不能气馁。在我看来,找工作和找对象是一样的,实力和运气都需要,努力一些,这个天平就向运气多倾斜一些。忘记哪里看到这样一句话,当你觉得累的时候,就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,然后惊讶,我丫他妈这样牛逼!然后,继续往前走。
这些算是我自己总结的经验教训吧,不见得都对,也请大家指正,但是兼听则明,希望能对大家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。如果能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,尽管吱声吧~
笔者发这篇文章的时候,已经看到一丝的曙光,希望能和兄弟姐妹们一起追赶2012的朝阳啊!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!
自定义HTML广告位